甲子华章 |“弦歌六秩 桃李芬芳”管弦系中国青年爱乐乐团专场音乐会精彩上演

9月25日晚,“弦歌六秩 桃李芬芳”管弦系中国青年爱乐乐团专场音乐会,在北京音乐厅精彩上演。本场音乐会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系列演出之一,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,管弦系、艺术实践中心承办。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,院长李心草,党委常委、纪委书记马春成,党委常委、副院长黄虎,党委常委、副院长王小艺,副院长吴志武,党委常委党院办公室主任、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主任胡涌,党委常委、党委组织部部长、党委统战部部长张嫄莅临,管弦、指挥系(直属)党支部书记马磊,副书记马楠,管弦系副主任黎雨荷与学校相关师生共同观演。

音乐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帷幕,上半场由中国青年爱乐乐团常任指挥、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范妮指挥。

管弦系教师何冠峰演奏了法国著名作曲家夏尔·卡米尔·圣·桑的《圆号与乐队协奏曲》Op.94。在管弦乐队的衬托下,圆号以其厚重而不失明亮的音色演奏着动人的旋律,时而低沉吟唱、时而清新欢快、时而铿将有力,犹如绵延起伏的波浪,优雅而富有力量。

小提琴演奏家、管弦系特聘教授黄滨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《流浪者之歌》。这是十九世纪西班牙作曲家、小提琴家帕布罗·德·萨拉萨蒂创作的一首颇具匈牙利风格的乐曲。乐中所赞的吉普赛民族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古老民族,他们拥有着热情、奔放的民族性格。小提琴明亮的色彩和炫技技法,演绎出了浓郁的地域色彩;荡气回肠的感伤旋律,生动体现了吉普赛人们生活的艰辛与积极乐观的民族浪漫主义精神。

管弦系教师周俣辰演奏了巴松协奏曲《却是归鸿不能语》。这首乐曲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作曲家温展力作曲。巴松略带冷冽色彩的低音区,贴合了鸿雁高洁的品格。乐曲借用古诗词托物言志、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;通过“拟声”“拟形”的方式,刻画出了饱满而生动的音乐形象。巴松与管弦乐队交替衔接,在远景与近景的不断变化中,展现了一幅天高云淡、候鸟南迁的全景图。

大提琴演奏家、管弦系主任刘蔓教授精彩演绎了《丝路随想曲》。乐曲由作曲家杜咏创作。长安以西是黄沙漫漫的戈壁沙漠,远行的旅人挥手告别繁华的故都,从此灞桥折柳、长安古道,都化为对故土的眷恋。大提琴深沉且华丽的旋律谱写了长安盛世的绝美画卷;与此相对的,乐队恢弘大气的音响效果缓缓铺陈,勾勒出了一副大漠孤烟、长河落日的交响音画。两者相辅相成,交相辉映,诉说着西行旅人的内心情愫与铿锵脚步。

音乐会下半场四首管弦乐曲由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、中国青年爱乐乐团首席指挥金野教授执棒。罗忠镕先生创作的管弦乐曲《蒙古舞曲》,将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风格高度、深入的交融,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诚挚与爽朗豪放。

《埃斯坦西亚舞曲》是阿根廷作曲家吉纳斯特拉为大型乐队而作的管弦乐曲。长笛缓缓奏出富有拉美风格的曲调,乐队各声部激烈的碰撞、经典的炫技和动感的节奏将音乐会气氛推向高潮,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随着动感的旋律鼓掌喝彩。

乐曲《胜利会师》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创作的管弦作品《长征交响曲》的第五乐章。弦乐与管乐的齐头并进,胜利的号角已经吹响。乐曲中巧然融入的陕北民歌元素,为热烈的场面凭添了几分亲切,彰显了军民鱼水的深厚情意,诉说着那段艰苦岁月与光辉历程。在乐队宏大的壮丽音响中,终于迎来了“三军过后尽开颜”的革命胜利!

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《第四交响曲》第四乐章《终曲,火热的快板》。乐队厚重、有力的音响以及反复出现的变奏,加强了乐曲表现的张力。然而,风雨终将过去,弦乐器上掠过飞快的乐句,在一片节日的欢歌中乐曲行至尾声。这首作品也被称为“我们的交响曲”。在校庆之际奏响此曲,六十年的风雨兼程,风华正茂、未来可期;六十年的桃李天下,始终不变的是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的关怀与情思。

本场音乐会汇集了不同地域、不同风格、不同题材的经典音乐作品,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,更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、和谐共生。未来,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将继续坚持扎根传统、守正创新,积极探索管弦乐人才培养发展的新模式,有效搭建中国管弦乐作品演奏、创作与研究的新平台,努力探寻用西方乐器诠释中国精神、传播中国文化的新路径,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。